乡村
没有络绎不绝的游客纷至沓来,
海沧大桥连接着,
一眼望道路两边,视野开阔,乡土气息,
这条路开往古厝花园村落 ——芦塘社
在去之前,我们就提前了解过,
现状村庄户数为210户,常住人口836人。
村庄用地面积为4.85公顷,
主要由村庄建设用地、耕地及水域组成。
今日走进的芦塘社,
俨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乡村后花园,
“传承耕读文化、推进转产就业、
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幸福家园”
遂在青礁村长颜鸣秋的号召之下,
海沧政府支持共建乡村,
陈氏家族后人积极响应,
今日芦塘焕然一新,成为新兴古厝代表。
“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
耕读文化复兴首站便是从芦塘书社的改造开始
这个典型的闽南古厝,
耕读文化一脉传承,
这就不得不提海沧的陈氏家族,
芦塘社开基祖陈国贤公以教书育人为生,
约于嘉庆年间在芦塘祖祠光裕堂设立【芦塘学堂】,
邻近村社子弟同等免费上学。
于是这个古厝群落在农耕生存中持续发展。
我们顺着路来到芦塘书院大门口,
已经是一派独具一格的新景象,
门口祖宗功德四个红底黑字醒目,
两边小石狮和盆栽相得益彰,
推门而入是祠堂正厅,
正上方是质朴流光的光裕堂牌匾,
黑色木质桌椅整齐成列,
左右是摆放着各色少儿读物的书柜,
左右两侧护厝墙绘栩栩如生,
生动再现教育场景和教育理念,
六个小空间各个角落都有着历史气息。
古厝旧楼三三两两,
前埕后厝,坐北朝南,
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
红砖白石墙体,
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踩在石板路上,推开木门,
仿佛穿梭回古代,一居一世,
像捡到宝了般惊喜若狂,
我们发现了一栋超级plus古厝
该楼为清光绪年间越南华侨陈再安兴建,
建成翌年,其子陈炳煌考中举人,
遂将“棣鄂楼”改称“举人楼”,名动一时。
这时的祖祖辈辈流传着一句话
“下南洋如下厨房”
可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之繁荣。
这里的每一个老物件,
大抵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故事,
等着去发现和颂扬下去。
这里的人有着向往的生活,
一人一地一房一茶一狗,
高楼许多座不及以土为生的村落,
离土地最近,离文化最近,
就像韩东《温柔的部分》里说道的那样,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
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
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
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
这大概是心之所向最深的呼唤吧!
一起感受一下古厝天际线之美!
文丨 冯清 图丨赵丽媛 编辑丨黄佳鸿、汪家伟